中国工业报 韩丽娜
3月23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开启‘十四五’·迈向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五),由辽宁省教育厅发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花蕾介绍,辽宁省教育部门将围绕新材料、种子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以“军令状”和“揭榜挂帅”方式,组织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
本报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改革发展,辽宁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中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44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188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新增国家级高端人才403人、国家级科研奖励29项、国家重点项目116项。这些都为辽宁省“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将取得新突破,教育将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奋力推进新时代辽宁教育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校际、校所、校地、校企、校军合作,推动学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共享,在辽宁振兴发展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中展示辽宁教育的新作为。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贯通,助力辽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引导高校科学布局支撑辽宁振兴发展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做实本科专业“调停转增”,增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新材料、种子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以“军令状”和“揭榜挂帅”方式,组织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
在发布会上,辽宁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李勇江介绍了职业教育部省共建的有关情况。他介绍,为落实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3次全体(扩大)会议关于全省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的定位要求,经过积极沟通争取,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同意辽宁省开展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成为全国7个部省共建的省份之一。日前,已印发《教育部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 提升服务辽宁振兴能力的意见》。
《意见》中教育部给予辽宁9项重大政策支持,包括支持辽宁举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外合作职业技术大学,为辽宁增加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博士计划等。到2022年,重点建设50所左右省级优质中职学校、2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200个左右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新增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0万人左右,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左右。
开展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这对辽宁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辽宁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部省共建各项改革工作任务,走出具有辽宁特色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对于辽宁省教育厅将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问题,省教育厅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处处TBWoods联轴器长苏云海介绍,省教育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始终把高校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辽宁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创新力、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国家及部级科研平台125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42个,部级科研平台83个。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力支撑了辽宁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辽宁教育部门将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继续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堵点,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落实攻关任务“军令状”和“揭榜挂帅”等机制,给高校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破除“五唯”和“SCI至上”的顽瘴痼疾。
二是服务“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支持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类基地建设,围绕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开展新一轮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21年将立项建设辽宁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三是健全需求导向的项目立项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市场需求问题。今年将立项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000项、重点项目200项、青年项目300项,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
四是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专业机构建设。
五是充分整合辽宁高校资源,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科研联合攻关,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基地,推进有关高校国际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