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蕾
2月23日,南京召开《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新100条(2021年版)》新闻发布会。据了解,自2018年起,南京已连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两个“100条”,连续两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
“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贯彻落实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新要求,保障服务‘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的新追求,自去年9月起,我市开展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制定工作。”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在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2021年版100条”作为政策升级版,更加强调政府自我革命、主动作为、优化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群众的“店小二”,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据了解,“2021年版100条”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主要是在全市推广“一业一证”改革,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简化企业登记、注销手续。二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主要是探索重点领域“互联网+监管”,完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做到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三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主要是建设“宁企通”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深化“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建立“城市合伙人”制度,加强政企互动。四是创新要素保障方式。主要是加强土地、人才、融资等全方位要素保障,推动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五是落实法治保障配套。主要是严格执行产权保护司法政策,实现纠纷多渠道、“一站式”解决,压缩民商事案件审理周期。六是推进改革集成试点。主要是在江北新区等板块探索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举措,将试点效果较好的举措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据南京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许明介绍,《100条2021年版》是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三个“100条”,本次出台的100条政策中,如:探索非现场执法;将“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延伸到企业服务;建设“宁企通”企业服务平台;建立“南京合伙人”制度;打造“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深化“生根计划”;探索创新行业综合监管机制;试点远程监管共8条为全国首创,其中有46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领先举措集中在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优化政府服务等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点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共性问题。《100条2021版》提出的政策重点不在于解决单个问题,而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市场主体面对的共性问题。例如企业服务“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针对疑难复杂问题,强化“马上就办”,杜绝部门间推诿扯皮和踢皮球现象;例如推出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重点解决“政策不知晓、找不到、不会用”的问题,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
二、借鉴同类城市先进做法。结合南京实际,推出例如了“远程监管、远程执法”“企业休眠”“共享用工”及优化工程建设审批等举措,推动优化营商环境集成创新。
三、切实回应企业期盼。在起草政策期间,从企业家早餐会、政协民主监督及实地走访等多个渠道收集了对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期盼。针对企业特别关注的信息来源不够通畅、执法检查过于频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举措。例如发布南京“机会清单”,让更多企业准确、及时地掌握发展机会,参与城市发展;例如探索行业综合监管机制,避免“多头监管”“重复监管”等。另外,去年在全市各界聘请了96位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为南京营商环境“找茬”“挑刺”,今年还将对监督员进行增补,提高监督员队伍的专业性和行业覆盖面。
四、更加重视市场主体的感受度。以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堵点作为政策切入点,切实提升感受度。在前两个100条中,有部分政策执行效果欠佳、企业获得感不足,对相关做法进行了深化和优化。例如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拓展“一件事”链条和场景;例如推行“多表合一、一表申报”。企业群众数据只提供一次,从“填表”转变为“审表”“补表”;例如强化“容缺受理”,避免办理人“来回跑”“重复跑”,提高办事效率。
下一步,南京还将对《100条2021年版》中的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列出工作清单。每项重点改革举措都要制定操作细则,确保市场主体看得懂、用得好。持续把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营造最具吸引力的环境,为全国全省贡献更多的经验,扛起“两争一前列”排头兵的使命担当。
编辑 :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