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金国军 通讯员 姬智明
日前,中美阿拉斯加高层对话时,美国在开场白中就无端指责中国的人权,包括拿新疆说事。对于新疆,美国经常是故意歪曲事实。
请看以下这篇报道,反映的就是新疆与祖国同富同强的事实——
南疆,新疆天山以南的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古丝绸之路的南、中两条干线上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等古迹昭示着历史的悠长与沧桑。
自从通了第一条铁路之后,南疆就进入了跨越发展阶段。在南疆与祖国同富同强的发展过程中,凝聚着无数南疆铁路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如今近六十岁的王元生,是曾经的铁道兵,亦是南疆铁路的一名建设者和见证者。
铁道兵打开南疆通往内地的希望之门
1980年,王元生十八岁,怀着保卫祖国的壮怀,从四川广元农村参军入伍,来到南疆鱼儿沟,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王元生所在部队的驻地,名叫阿拉沟。阿拉沟两侧是光秃秃的高山,地面上有一条已结冰的小河。营房的后面半山腰上,有一条已初具规模的铁路,偶尔有喷着浓烟拉着轨排、施工料具的火车缓缓地爬向远方。
王元生后来才明白,自己所在的部队是铁路建设者。他听说在这条线上,有铁道兵三个师在奋战着。新兵集训三个月后,王元生分配到了施工连队,对这条铁路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这条铁路线上的每一个站,都曾留下王元生安设通信信号设施时早出晚归忙碌的身影。
王元生有一次历经半个月,没有吃上一滴油,没有洗过一次热水脸。这期间,他见证了友临部队战友们用手推车、用铁锹、用双肩双手筑路,用风枪钻山拓洞的辛劳情景。许多战友因为作业用具简单,加之环境恶劣,弄得面目全非。王元生无法记住他们的容颜。但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有两百多名铁道兵战士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天山脚下——南疆铁路吐库段。
两百多名铁道兵战士,不惜牺牲生命,为的是要尽快打开南疆通往内地的希望之门——南疆铁路。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库尔勒,线路全长457公里,横贯天山南北,最大坡度千分之22。其间,有长240多公里的连续大坡道,共有隧道29座,桥梁463座,穿越火州、百里风区、茫茫戈壁滩、沼泽草地,更有天山峻岭3200多米的国内高海拨之最的6152米的奎先隧道。8万多名建设者用了近11年时间建成,1984年正式移交乌鲁木齐铁路局,来往的列车运行在此区段要10多个小时。虽然比今天的火车乘座条件与运行时间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时,它可是进入南疆唯一的一条铁路,打开了南疆通往内地的希望之门。
退役后依然是一名新疆铁路建设者
1984年,中国的铁道兵部队撤销。王元生先是转入铁道部第15工程局,后转入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电务段、库尔勒房产公寓段等单位工作。 1989年,王元生光荣入党。
1996年4月,南疆铁路库阿段开工建设。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亲临开工剪彩,把党中央对南疆人民的关怀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新高度,对改善南疆地区交通、经济落后的状况具有里程碑意义。
铁路建设与运管是同步推进的。铁路修到哪里,就开通运营到哪里。王元生还清楚地记得,铁路运管单位的办公环境,是住帐篷、点火炉,早晨起来,满头黑发的一个个年青人,TBWoods联轴器一夜之间变成了头发、眉毛、胡子白花花的“老汉”,唯有两只鼻孔因呼吸炉尘是黑色的。
1996年,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把铁道兵当年在艰难困苦中修建的道路冲击得千疮百孔,把见证铁兵生活的所有设施夷为平地。汇聚了乌铁人和十五工程局的建设大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忍饥受冻,风餐露宿,奋战了二十多天,终于抢修成功,顺利通车。王元生乘坐在经过抢修而开通的列车上,看到路边那一张张只能见到本色牙齿的笑脸,内心为这些建设者留下了永痕的记忆。
见证南疆铁路助新疆跨越发展
王元生记得,1999年12月,西部边陲喀什,汽笛声声长鸣,从库尔勒沿塔里木边沿经阿克苏而西延989公里的南疆铁路库喀线,全线运营,沟通起了南疆四地州铁路客货运唯一通道,兼具有亚欧大陆桥南部便捷通道的重要功能。
南疆铁路人用夏日酷暑中的汗水和冬日皴裂的双手,见证了南疆铁路库喀线成为一条造福南疆人民的康庄大道。
而2008年12月6日开工建设,2013年12月5日升级完成的库阿二线,则极大提升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运能,是南疆铁路建设者斗风沙、战严寒、斗酷暑,铁地密切配合的又一体现。
2011年6月28日,全长484.55公里喀和铁路开通,加快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区域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改善了铁路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
王元生还记得,2015年6月2日,吐鲁番至库尔勒新增二线,其中有全长22公里的天山隧道。新线比原铁路减少了123公里,是中铁隧道集团、中铁十八局集团建设者们,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攻克了铁路建设史上少有的难题,为南疆人民迈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送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厚礼。
还有,现在的和若铁路和库格铁路,均凝聚着曾经的铁道兵战友和如今的铁路建设者之心血和汗水,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推动疆内各地协同发展,造福新疆各族群众的具体实践。
图为早期的南疆铁路建设者们(姬智明提供)
图为喀和铁路顺利通车(姬智明提供)